close

  □ 禾刀(武漢 職員)
  21日,人人網流傳出一張照片,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,低頭念著發言稿。這位蓄著鬍子、一身黑衣、黑布鞋、沒穿襪子的老人不是來做脫貧報告的,而是中科院院士李小文。(4月23日《新聞晨報》)
  李小文院士的形象滿足了許多人對學者的理想化想象。如同李小文院士所作的報告《科學就是追求簡單》,通過互聯網,人們很容易搜到這位老人,無論什麼場合,衣著簡單朴素,身形消瘦。
  李小文無疑值得尊敬,這讓人不禁想起另一位同樣朴素的院士——袁隆平。幾年前財富排行榜曾將袁隆平選為“名譽富豪”,認為他對社會的貢獻之大,使其身價超過1000億。袁隆平院士回應稱,用財富衡量科學家還是太低級、太庸俗。從李小文和袁隆平兩位院士的身上,我們看到老一輩學者所秉持的風範。
  同時我們也要認清,一方面我們應尊重李小文和袁隆平所秉持的簡樸,另一方面也應提防將他們的簡樸形象固化為學者標準畫像的傾向,並以這種標準畫像去衡量其他學者。我們既不應剝奪像李小文和袁隆平這樣保持簡樸的權利,也不應認定學者就必須是遠離物欲的“苦行僧”。可在我們的潛意識中,往往把學者與簡樸掛鉤,甚至以此作為衡量學者道德的準繩。
  毫無疑問,我們要反對學術的過度物欲。但在市場經濟下,知識與財富並非不可調和。事實上,許多科學成果正是通過市場的推廣,使得更多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科學進度所帶來的巨大成果,學者也能因這些發明和創造而從市場上得到應有的回報。
  由此看來,院士可以有更多面孔,可以是簡樸之士,也可以富甲一方,前提是遵守法律和道德。將學者認定為“苦行僧”的標準畫像並不是理想舉措,反而可能讓很多學者終身陷於清貧。當前存在的學術物質化現象與一些學者不遵循原則有很大關係,但根本對策還在於完善法律和相關機制,特別是淘汰機制,讓那些沒有學術原則的學者付出應有的代價。  (原標題:院士可以有更多面孔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jflw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